【光明云说法】为入职而“假结婚” “假结婚协议”能否对抗真的登记结婚?******
都市情感剧《爱的二八定律》讲述了女主秦施为了满足知名律所入职女律师需已婚的要求,与男主阳华阴差阳错“假结婚”,但是历经种种“真相爱”的故事。“假结婚协议”能否对抗真的登记结婚?“假离婚”和真离婚哪个算数?这些问题不论是在剧中还是剧外都有探讨的必要。一起来听听法官怎么说。
“假结婚协议”vs真登记结婚
秦施为了入职诚与慧律师事务所伪造了自己“已婚”的身份,阳华为了躲避母亲的催婚让秦施假扮自己的未婚妻,二人一拍即合约定了半年的假结婚期限并签署了协议。后来律所在整理档案时要求秦施补齐已婚的材料,二人决定登记结婚,并签署了为期三年的“结婚协议”及婚前财产协议。
秦施和阳华签署的为期三年的“假结婚协议”能否对抗二人在民政局的“真登记结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之规定,结婚登记应自愿合法。所谓自愿,即“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且“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所谓合法,即不存在民法典规定的婚姻无效的情形或者规定的可撤销的情形。
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武鑫蓉说,只要男女双方自愿领证,且不存在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未达到法定婚龄、受胁迫、隐瞒重大疾病等情形,婚姻关系对登记双方均有约束力。不论双方有无感情基础、是否真心建立婚姻家庭关系、登记结婚有何种目的,在法律上都是“真结婚”。因此,秦施和阳华的“假结婚协议”不能对抗二人在民政局的真登记结婚。
“剧中,秦施“假结婚”是为了满足律所苛刻的入职条件,而现实生活中,通过“假结婚”想要达到的目的多种多样,如为子女办理户口、取得买房资格、过户购车指标等。看似一纸简单的婚约能撬动巨大的利益杠杆,实则隐藏着更多、更复杂的法律风险。”武鑫蓉说,第一,人身风险。第二,财产风险。第三,继承风险。
秦施和阳华“假结婚真相爱”的经历固然浪漫,但现实更多的是“人财两空”的狗血。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假结婚”这种破坏法律严肃性和婚姻神圣性的“饮鸩止渴”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假离婚协议”VS真离婚
除了“假结婚”,“假离婚”这个概念我们也不陌生。虽然本剧中没有演绎,但是其他的热播剧和日常生活中,为了取得购房资格、逃避共同债务或者获取其他利益“假离婚真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假结婚协议”中男女双方为保护个人财产往往进行最清晰的分割,如约定分别财产所有制;而“假离婚协议”中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势必会存在妥协、隐瞒、退让,如将本应平等分割的房产约定为一方所有。当“假离婚”变“真分手”,签署的假离婚协议是否有效?能否对共同财产重新分割?
“假离婚”是夫妻双方为获取某一利益约定暂时离婚,待达成目的后再行复婚的行为。与“假结婚”一样,法律上没有“假离婚”的概念。夫妻双方可以选择在民政局协议离婚,也可以选择在人民法院诉讼离婚。
民法典规定,“完成离婚登记,或者离婚判决书、调解书生效,即解除婚姻关系。”男女双方想要恢复婚姻关系,只能重新登记结婚,但凡一方“假戏真做”不愿复婚,都无法“破镜重圆”。
武鑫蓉说,如果“假离婚”引发财产纠纷,法院可依据诉求对所谓的“假离婚协议”中当事人处分财产的真实意愿进行审查,并从当事人在签订协议前后的相关行为予以认定。如果通过举证质证可以确认签署离婚协议并非基于夫妻双方情感破裂而是为了追求其他利益,这种情况可以认定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财产分割条款无效。如果有证据证明“假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并非双方真实意愿,则应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重新分配。
承载着感情与责任的婚姻不应成为利益的牺牲品。切莫因“小利”失“真情”,最后“鸡飞蛋打”。
压岁钱如何花?有女童热衷“开盲盒”******
春节刚过,小朋友们大都拿到了一定数目的压岁钱,那他们是如何使用压岁钱的?记者调查了解到,不少幼儿园阶段的小女孩,拿到压岁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父母去商店购买自己想要的盲盒娃娃,然后一个个“开盒”。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其实她很早就想要买盲盒,但是由于价格太贵,所以基本上也只有她表现好的时候作为奖励才会买上一个。”家有五岁女儿的梁先生告诉记者,对于买盲盒这件事他还是比较担忧的,因为女儿有时候就像“上瘾”一样,只要看到盲盒就想买。
梁先生说,他家距离一家大型商场不远,女儿从小就经常跟着家里人一起逛商场,偶尔会买一些小玩具或者零食之类的,但当商场里出现了几台购买盲盒的机器后,女儿每次经过几乎都想要购买,为的就是里面各种“未知”的娃娃。
“盲盒的价格还是不便宜的,一个至少都要四五十元,还有的价格贵的就要差不多一百元一个。”梁先生说,由于经常给女儿买玩具,他对于这类型的娃娃的价格和质量也有大致了解。“一般盲盒中的娃娃的质量水平,感觉也就在二三十元的价格范围内,但是加上了盲盒的包装之后就价格飙升了近一倍。”
梁先生认为,开盲盒有点“赌博”性质,开到喜欢的娃娃自然开心,但是孩子一般开不到自己正好喜欢的那一款,然后就会缠着父母再次购买。“青少年的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难抵挡诱惑,自制力还不够。”梁先生听女儿说,班上的同学也会拿着开盲盒的娃娃来相互“攀比”,他担心会给孩子带来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他表示,今年女儿的压岁钱,最终还是没抵挡住来自盲盒的“诱惑”,但每购买一个后,他会告诉女儿她的压岁钱还剩下多少,如果继续购买盲盒的话只能买几个,但是如果将压岁钱用来购买其他的零食或去游乐场玩的话可以买多少、玩多久,希望通过其他的消费场景来转移女儿对于盲盒的热度。“希望能够在她上小学之前把这个习惯改一改,年岁渐长可能对于钱的认知会更加深刻一些,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很可能会走上歧途。”梁先生说。